原书:罗伯特·E·勒纳, & 斯坦迪什·米查姆. (2003). 西方文明史.Ⅰ. 中国青年出版社. 译者:王觉非等
在读本书的时候,我固然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想法和感慨,但要想对这些灵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,似乎需要远超我这个业余人士水准的历史和哲学素养。同时,我拙劣的文字和译者精准而又充满趣味的笔墨相比也显得幼稚可笑。因此,这里只放上大段原文,自己的想法仅有只言片语。这大概谈不上是学习吧。
第四章·希伯来律法和文学
……
希伯来文学成就的一个完全不同之处体现在《约伯记》,作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。它的主题是关于恶的问题:何以善者受气、恶者得逞。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,根据古巴比伦一个内容相似的作品改写的,但希伯来人将它引入更深刻的哲理之中。主人公约伯,一个刚正不阿的贤者,刹那间一系列厄运临头:财产被劫、孩子被杀,他自己也遭受疾病的打击。起初,他采取了那种不以苦乐为意的顺从态度:祸福双至,无法逃避。然而随着痛苦加剧,他绝望了。他咒诅生日,赞颂死亡,“在那里,恶人止息搅扰,困乏人得享安息。”
然后约伯和他的朋友之间对邪恶的涵义进行了冗长的辩论。后者认为,所有的苦难是对罪恶的一种惩罚,那些悔悟者会得到宽恕,且性格变得刚强。但约伯并不满意他们的任何劝说,他受着希望和失望的折磨,努力从每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。他甚至想到死亡也许并不是终结,想到在死后也许会有某种和谐的调整。但是他再次陷入沮丧的情绪之中,他认定上帝是一个全能的神,会毫不仁慈地摧毁其任性或怒气所向之处。最后,在极度痛苦中他仍一心寄希望于这位万能的主现身,给他指引道路。上帝从旋风中晓谕约伯,历数了开天辟地的宏伟业绩。约伯承认自己的卑微和上帝不可言状的伟大,在尘土和灰烬中悔悟。结尾对于个人受难问题没有指点迷津,上帝既未许诺在来世予以报偿,也没有花费力气去打消约伯无望的悲观。人类可以从哲理的思考中得到这样一种慰藉,即宇宙比普世万民更伟大,上帝所致力的宏伟目标是不能用人间的公义和至善的准则来限制的。